2024年3月28日晚,小米在北京,正式举办了主题为“向前”的小米汽车上市发布会。发布会上,小米终于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款新能源汽车,SU7。围绕着SU7、SU7 Pro、SU7 Max这3个版本,小米集团创始人、董事长雷军,做了整整3个小时的分享,并公布了价格:21.59-29.99万元。
这个夜晚,被雷军称为“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”。而这一天,距离他第一次宣布造车,已经过去了整整3年。在3年的等待之后,这场云集了多家车企掌门人的发布会一开始,“小米”二字,就迅速占领了各大平台的热搜。
状态火热的,不光是小米汽车的“声量”,还有小米汽车的“销量”。根据小米汽车官方信息,开始预定之后,4分钟大定突破10000台,27分钟50000台,24小时88898台。
祝贺小米,开了个好头。即便这么多天过去了,热度仍然居高不下。而这期间,也有不少同学来问我,让我谈一谈对于小米汽车的看法。对于汽车本身的性能、性价比,我并不专业。但是,我也在持续关注。因为我相信,这种商业事件的背后,一定有能分享给创业者和管理者的启发。可这几天下来,最让我感到意外的,不是发布会,也不是小米汽车产品本身,而是这件事的“传播方式”。一开始,是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、报道、披露;接着,是各路人士的评价、看法;再后来,就是各种文字、图片、视频类型的笑话和段子了。这一波又一波的讨论,让我有了一种隐隐的感觉。
从小米宣布造车开始,各种各样的报道、揭秘、披露、小道消息,就一直没断过。而到了发布会当天,大量的事实,终于出来了。比如,一共有几个版本,每个版本对应的价格,具体是多少。比如,小米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。再比如,具体的车身配色。
但是,当“事实”开始传播时,同样摩拳擦掌,准备起跑的,还有:谣言。比如在发布会之前,有人说,小米汽车,定价9.9万。有人说,小米汽车,可以提前开始预订。又比如,小米汽车,某些关键核心技术,不是自研。而到了发布会当天晚上,流传最广的谣言,可能就是这张图了。
是的。图片里的信息,是谣传。它的原图,其实是这张。两张图,几乎一模一样,就是被人换了字。
啊?这些造谣传谣的人,也太无聊了吧?其实,这也不奇怪。就像尤瓦尔·赫拉利在《人类简史》中说的那样,人类天生喜欢八卦和花边新闻。所以,谣言总是比真相,更吸引人,也容易传播。于是,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,谣言就已经跑遍全城。
而一旦这个谣言,还是一件“坏事”的时候,情况,就更可怕了。因为,说一个人、一件事、一件产品、一家公司“不好”,要比说他“好”,容易太多太多了。
“好”,是“全称命题”,都是好的,没有坏的,你才能说它好。而“坏”,是“特称命题”,只要有一个反例,你就可以说他坏。比如,当你想说小米汽车好的时候,你得说它采用环绕式座舱,整车玻璃面积超过5平方米,视野通透宽阔,方向盘手感极佳 …… 而当你想说小米汽车不好的时候,你可以只说:后排空间太小了,根本坐不下人。
谣言,很有杀伤力。但是,谣言并不可怕。因为它虽然会误导人,但它的本质,就是“虚假的事实”,你作为当事人,及时出来辟谣,谣言就有机会被证伪。
什么是观点?观点,是一个人对事实的看法。比如,“小米SU7的颜色真好看”,这是一个观点。是一个人对“取自海平面下60米的海湾蓝色”这个事实的看法。“小米太会营销了”是观点。“性价比很高”是观点。“不算便宜”也是观点。这些观点本身,是没有对错的。
但是,观点的传播速度,往往比事实,要快得多。因为,它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,很容易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。以及,和另一部分人的争吵。而这种争吵,会把一个话题、一家公司、甚至一个人,推向另一个讨论的波峰。就像学生时代,总会有同学因为体型偏胖,而被讨论是“可爱”还是“丑”。
“丑”的杀伤力,可比“200斤”大多了。但是,但是,但是,这依然不是最可怕的。真正可怕的,是起个外号,八戒。因为这个外号,大概率会一直跟着他,直到毕业。甚至,毕业之后,还会有人时不时调侃一下。你不开心,表示不情愿,还会被说,八戒多可爱啊,你为什么不喜欢这个叫法?你是不是太玻璃心了?
而在今天的互联网上,也有一种类似于“外号”的东西。传播效果极强。它可能是一张图片、一个笑话、一段视频。
举个例子。关于海底捞,有这么一个段子。大致是,有天,你在海底捞吃完饭,打算回家。但你发现,对面有人吵架,看热闹的人也多,里三层外三层,水泄不通。你也想看。这时,突然有位海底捞的员工过来,说,客人您好,这里有个小板凳,您看不到,就站在凳子上看。另外,我们的员工已经去打听了,等打听到发生什么事,就回来给您汇报。
你发现没有,这个段子里,其实是有观点的:海底捞,特别重视服务。海底捞服务为王的形象,跃然纸上。而借助着段子的传播,话题的讨论热度,又会被推向下一个波峰。
可是,我们开心了,海底捞也赚了,这不是一件好事吗?那就要看,段子里边,到底包装着什么样的观点了。我再举一个例子。请看图。
这张图的左边,是Open AI的CEO Sam Altman。右边,是李一舟。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,就觉得P这张图的人,太有网感,太懂传播了。虽然他大概率和李一舟无冤无仇,但这张图片,这个段子,却隐藏了一个观点:美国的AI都在努力攻关技术,咱们呢?都在卖课。如果你也有这个观点,写一篇声色俱厉的讨伐檄文,也大概远不如这个图片带来的传播效果好。因为段子,会把观点包进内容的糖衣里,让它获得病毒式的自发传播效果。
回到小米。发布会之后,小米也有一个很出圈的段子。请看图。
这个段子,你可能也刷到过、看到过、转发过、会心一笑过。而这个段子里,也是有观点的:小米,只不过擅长营销罢了。把平平无奇的东西,讲得很高大上,没什么厉害的。但就在你会心一笑的时候,这个观点,绕过了你的认知屏障,成了一个轻轻松松就能被接纳的观点。甚至,变成了不少人眼中的,事实。
于是,原本就持这个观点的人,可能就会更加理直气壮。哎,我们做得东西这么好,就是不如小米会营销,太可惜了。接着,很自然地把小米定义成“营销派”,说小米只会营销。又把自己定义成“产品派”,又笨又老实,只知道埋头做产品。
是的。段子这种传播方式,也许才是最有杀伤力的。因为段子的本质,就是被内容包装过的观点。
事实,谣言。观点。段子。这个时代的传播方式,好像和我们曾经熟悉的不太一样了。
那么,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?至少意味着,我们要像当初关注谣言和观点那样,关注起段子来了。过去,我们只关注谣言,因为谣言跑得比事实快。后来,我们开始关注观点,因为观点没有对错。现在,我们得关注段子了,因为用段子包裹观点,理论上,就有机会获得“病毒式”的传播效果。
一旦没有防范,等它传播到某个量级之后,你也许就再也没有控制的机会了。无论是好是坏。不过,我还是期待,最终能打动消费者的,既不是段子,也不是观点。
观点 / 刘润
主笔 / 景九